雲林縣西螺鎮位於台灣最大的河流-濁水溪的南岸,在農業時代,因土地肥沃而吸引了人口聚集。在清朝時因某年的颱風大雨造成水災不斷,因此鎮上紛紛蓋起了廟宇以求天災遠離,而當信仰中心形成後,伴隨著就是城鎮的形成,商號與市集則逐漸在此成為農業之外重要的商業活動。隨後又因日本殖民統治與二戰爆發,對於西螺的農場品需求大增,後來興建的西螺大橋,更將西螺鎮推向其1930年代的黃金時期,炒高了市區的房價,當時兩樓以上的房子就超過兩百棟,有錢人房子的外觀一間比一間漂亮,比方說牙科醫生的豪宅,三樓非對稱的兩個大弧形,配上三角形的木窗,活像個牙齒一般,在當時可是非常前衛的設計。
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之後,城市發展與產業方向有所改變,讓西螺鎮的重要性不斷下降,年輕人也不再願意待在鄉下,人口外移的結果,造成原本令人稱羨的房舍逐漸荒廢。不過當經濟發展與古蹟保存再度交會時,觀光旅遊又把人潮慢慢帶回西螺,許多房舍整修過後,開放給民眾參觀,讓人體驗以前做生意的富豪家裡的樣貌為何,以前攤商聚集的東市場注入了文創新血,甚至咖啡廳與藝廊讓舊房子不再只是供觀賞之用,而街角的青草茶與巷弄裡的三角大水餃,讓來遊歷的旅客離開時,能帶著滿滿的懷舊回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