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清朝初年,有鄭成功佔領台灣以及明末勢力四散海外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擔心台灣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在治理上一方面採取消極政策,加上台灣四面環海,有其天然屏障,所以有一「不築城」政策。但在康熙年間,高雄爆發大規模武裝抗爭行動,為了有效防禦而不得不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,其乃舊位於鳳山。到了乾隆時期,又由林爽文率眾攻陷了土城,殘破不堪的舊城不得不被放棄而遷往簡陋的新城。但隨後又陸續爆發許多民變,讓清政府不得不將舊城重新修築,使其成為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,不過當時居民已經習慣在新城的生活,無意遷回沒落許久的舊城,使得沒有過度發展的舊城得以保留。
雖然日本統治時期,因為都市建設的關係而拆掉大量原周長四公里的城牆,但現今依舊能看到現存五百公尺的歷史城牆,是僅次於恆春古城保留最完整的城池。從舊城東門走進,可以看到大片的草皮,許多附近國宅的居民在傍晚時分於此溜狗、散步,而站在石砌城牆上,靠著紅磚女牆,看著附近的高樓大廈與車水馬龍的街道與城內緩慢的氛圍,由一道牆所區隔開來。延著城牆漫步,可以來到高雄的著名景點 - 蓮池潭與龍虎塔,十分鐘的腳程就可以到左營車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