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故事
建於1927年的「寶覺寺」,主奉釋迦牟尼佛,高達七層樓高的彌勒佛像*,不但外觀金碧輝煌,更是寶覺寺內最醒目的地標。第四任住持宗心法師曾皈依日本臨濟宗寺,在當地學佛餘年,接受禪門嚴格的教育,與日本佛界關係良好。後向日本爭取唐朝高僧玄奘法師的靈骨歸國,迎回並安奉於日月潭的玄奘寺,宗心大師貢獻良多,寶覺寺更因此扮演日台佛教交流互動的重要溝通橋樑。
日本為感念戰後美國支援其國家興建,以及先總統蔣公對日採取「以德報怨」的基本方針,便於1955年將兩尊歷史悠久的觀音佛像分別送給台美兩方。相傳只要是做噩夢的人前來參拜,即可逢凶化吉。
二戰期間,許多日軍為國犧牲,在台戰歿,遺骨卻無人供奉,寶覺寺的宗心法師便提出集中安葬日兵及其軍屬的建議,在寶覺寺納骨堂前設置墓園,並於每年十二月初舉辦追悼法會,歷任日本駐華使節必親臨參拜,日本各地遺族亦派代表前來祭奠。
*「彌勒佛」,又名「未來佛」,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,常用禪杖肩荷一只布袋入市,人稱「布袋和尚」。袒腹大肚、福態常笑的形象,同時也為祂帶來「歡喜佛」的美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