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故事
「法鼓山」為台灣四大佛教團體之一,總本山位於北海岸金山地區,北部濱海公路和陽金公路交會的山坡上,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與培養佛教人才。
1989年,聖嚴法師創立法鼓山,並以「法鼓山」為名成立財團法人,從事社會教化、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。經過十多年的規劃與興建,「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」終於在2005年正式落成開山為眾生服務。由於法鼓山為觀音道場,以觀世音菩薩精神為依歸,便以《法華經》鑄鐘,作為法鼓山的鎮山物。「法華鐘」重達二十五噸,鐘體鑄刻了整部共69,636字《妙法蓮華經》、424字《大悲咒》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,是全球首座在鐘體上刻有整部《法華經》的青銅梵鐘。
聖嚴法師以心靈環保為主導的四環觀念,不但擴大到對社會、人類、環境、自然、生態的整體關懷,更落實在法鼓山本體的建築中,順應自然,感恩大地,並保護環境不受污染與破壞。園區整體色調以大地色系為主,在在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,這同時也是佛門的平等不二思想。即便不是佛教徒,只要懷著一顆尊敬的心,法鼓山的大門即為眾人而開,甚至開放禪堂供訪客靜心打坐,享受與自己無聲的對話。